02书屋 > 寒门宰相女主 > 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

一千五十二章 臣有上中下三策


当即与章越一并来至崇政殿正殿。

  对于这崇政殿,章越非常熟悉,当年此殿名为讲武殿,后来为了政治正确改名。

  当年殿试自己便在此殿两廊答题,之后殿试唱名以及御试也是在此。

  章越入仕后第一个官职崇政殿说书,也是在此沾光。

  如今崇政殿正殿上正是那幅熟悉的陕西五路地势图。

  这张地图也代表了官家的决心,原先此图并不放在此处,但自熙宁九年起便摆在此处。

  将殿试等其他场合都移作别殿,崇政殿内唯独与宰臣们商议兵事时使用,倒是恢复了当初‘讲武殿’的功能。

  而这一幅陕西五路地势图,代表了天子心心念念所在。

  现在作为涂色块狂人的官家已经将熙河路和秦凤路那一面的色块几乎涂满了,而中央赫然最显眼的乃西夏的兴灵腹地。

  而从北面至南面分别是大宋的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

  章越手持木杖对官家道:“陛下请看,夏国之右有两个经略使路,夏国之左有四个经略使路。”

  经略使路的设置是有讲究,为什么是五个,不是三个,四个或者六个,七个。

  因为一个经略使路对应西夏一个对宋进攻方向。

  所以理论上宋朝对夏进攻方向有五个,分别是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过去还有一路是秦凤路,但随着章越对熙河路的突进,秦凤路如今已被熙河路包括在内,已经不与西夏接壤了。

  所以说六个经略使路,对应的是五个西夏对宋朝的进攻方向,或者说宋朝对西夏的进攻方向。

  “原陕西路地势破碎,沟壑纵横,唯有通过河谷川地往来。鄜延路沿洛河,环庆路沿马岭水,泾原路沿泾水,秦凤路则是渭河。”

  “各路之间有山川阻隔,如子午岭遮挡在鄜延路和环庆路之间,六盘山和陇山阻挡在泾原路和秦凤路之间,唯有环庆路和泾原路交通稍便。因陕西各经略使路都是沿河谷而设,所以便是一个长条形。”

  官家听了章越之言不由感慨什么叫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

  陕西,河东诸路仿佛在他掌中一般,章越道:“陛下,地图绝不可这么看,但绘之沙盘,并以比例模拟出高低之差,方可一览无遗。”

  陕西四路军事地图一定要沙盘才能看,地图上直接不足一里的两个点,但需要绕过一条河谷走几十里才能到达。

  所以整个陕西与西夏的态势就是一横数纵的态势,这个横就是横山,纵就是被河谷山脉分割的各个经略使路。

  一旦西夏出兵,各经略使路只能各自应战,其中以鄜延路压力最大,也是宋军重兵设防的地区。

  所以宋军长期以来的思路,就是夺取横山,使纵向各个经略使路贯连起来,避免被西夏各个击破,如此进可攻退可守,西夏也就不足以患了。

  章越说到这里分析的差不多。

  章越对天子道:“陛下,臣以为如今攻夏有上中下三策!”

  古代谋臣都喜欢献上中下三策,史书如此记载二十九处。

  为什么谋臣都喜欢献三策呢?

  网络有段子是这么说的,上策是推荐配置,中策是最低配置,下策如果你一定要这么干,这里有个风险免责协议,你先签一下。

  而历史告诉我们纳谏者常常都不会选上策,大多选下策,也就是‘无视风险,继续安装’(你懂的)。

  当然官家不可不知道什么是上中下三策,庞统为刘备谋西川,司马懿料公孙渊,李密谏杨玄感,都是这般三策。

  这时候官家道:“以卿所见,朕命五路经略使各出一路攻夏,使西夏首尾不能相顾,卿以为如何?”

  章越面对官家直接道:“陛下,此乃下下之策!”

  兵法上为何都要讲分进合击,而不是一路平推,以避免‘管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窘境。

  很简单的道理,分进合击的后勤补给压力是最小的。

  五十万大军一路出和五个十万大军五路出,前者的后勤补给压力是后者的数倍,而且呈几何增长。

  历史上五路伐夏便是如此梭哈,五路全是主攻一起上。

  章越直接否定了官家历史上的决策,此乃下下之策,连下策都不在考虑之内。

  官家闻言满脸窘迫,最后道:“诸执政中唯卿对军略最熟,还请卿言无不尽!”

  章越道:“臣之上策,乃出熙河,联络青唐,兰州回鹘,夺取兰州,凉州后,截取西人贸易,以利我之市易。”

  “此举拊西人之后背,困绝其经济,不出数年西贼国内必乱。”

  官家摇头道:“此法太慢,最快是何策?”

  章越道:“最快是下策,经略横山,先城于银州,次城于宥州,再城于夏州,北城于盐州,取乌,白二池盐利,渐次进取。”

  官家道:“此法似可行?”

  章越道:“从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出兵攻夏都要经过茫茫之旱海,经过杳无人烟之处,补给极难。”

  “即便攻下亦不能守,就算建筑堡垒,亦是路途极漫长,不仅要大起夫役,又有粮道被抄掠之危。输粮于内线,粮道民役安危无忧,出于外线,沿途需设兵驻守难以照管,不仅需重兵守护,且设堡立铺站站递运,且极耗民力物力财力。”

  历史上的五路伐夏之败,就是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三路后勤补给不力,还带崩了泾原路。

  章越道:“陛下,臣观从庆历以来,王师与党项大小数十战,只要内线作战,我便赢得多,但外线作战,我便赢得少。”

  “当初为什么章楶当初能有洮水大捷,因为宋军是内线作战。故王师在补给线,后勤没有问题下能赢。”

  纵观宋朝与西夏战争,还是胜多负少,这说明党项兵没那么强。

  但宋军大败几次都是外线作战。

  章越所献的下策,便是进筑横山沿线。

  官家道:“那么中策呢?”

  章越道:“陛下,诸路唯独泾原路和熙河路路途稍缓。泾原路为沟通秦凤路和环庆路要地,其州内之城都沿泾水分布,蕃部繁茂。本路从帅府渭州西行至镇戎军,此地乃昔日平凉郡,乃与西夏冲折交兵之要地。”

  “出镇戎军沿葫芦川河而下,经过萧关可至黄河南岸之鸣沙,待黄河结冻之时,东北行百余里即至灵州,以覆贼穴。此路虽是稍远,但川原宽平,草丰水美。”

  “臣之中策便是全力支援泾原路钱帛,刍粟,再以河东,鄜延,环庆,熙河四路扬声攻击,每路出步万余,骑六七千足矣扰敌,亦不害辎重,最后合重兵于泾原路,渡黄河直捣巢穴。”

  官家听了问道:“此路需多少钱粮?”

  “此一路也需铺设城垒最少需十五城,所动员的人力物力不在进筑横山之下,但风险较小。”

  这就是章越的中策,也就是‘最低配置’。

  上策是取凉州,兰州,穷敌拊背之策,如同掐住了西夏的喉咙,让对方一点一点断气。这也是我原本的打算。

  下策是进筑横山,其中风险已和你说清楚了,但我是非常不推荐的。

  但官家此刻听来却是这样的,上策他是肯定不会接受的,所以对他而言真正可以施行的其实就是中策和下策。

  实际上章越的建议是中策。

  从河东路,鄜延路,环庆路出兵攻打兴灵二州,都要顾虑补给线太长的缘故,而且要经过不毛贫瘠之地。

  而出泾原路虽然也要筑寨修堡,但补给线相对较短,而且经过的都是水草丰茂之地,还可以招抚当地的蕃部为我所用。

  中策当然也是五路伐夏,但比起胡子眉毛一把抓,改为一路主攻,其余四路佯攻。宋军主力出泾原路。

  在五路伐夏失败后,李宪就建议从这条路从兵,但官家不听而是选择在横山方向筑永乐城。到了绍圣四年,章楶任泾原路经略使时,从镇戎军出兵在葫芦川河附近筑平夏城,以此为中心袭击西夏。

  此举令西夏人大惊失色,称夺我饭碗,田地都被汉家占去。

  于是梁太后带着儿子率军大举来夺平夏城,之后有了宋朝对西夏最大的胜利平夏城之战。

  此战之后宋军全面占领了天都山和葫芦川沿线,西夏几乎不能再战,哀求辽国调停。时任宰相的章惇主张趁势灭夏,但宋朝惧怕辽国威胁,不得不罢兵。

  事实证明在后勤小的方向上,宋军是可以胜过西夏的。

  章越本打算攻下凉兰二州后,再从泾原路出兵与西夏决战,但官家的下下策及下策,迫使他将此不成熟之论提前抛出。

  所以说既没办法实现上策,自己也不接受下策,从泾原路出兵的中策,也就是最低配置。

  王安石为拗相公,他为相后,都是迫使官家都要接受的建议,否则就拿辞相威胁。

  但章越在执政上并非如此,官家要真不用我的建议,我也不会与你一拍两散。

  当然章越可以凭着反对五路伐夏的建议,等宋军兵败后回过头来证明是自己对。好比司马光什么事都不干,最后居然一路政治正确,成了熙宁元丰之后的最大赢家。

  此举于自己最有利,然对国家最无利。


  (https://www.02sw.net/672_672952/78443179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