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明末文豪从抄书开始 > 第472章 走私贸易

第472章 走私贸易


见王文龙引起了众人注意,李如松干脆主动大声介绍:“这位便是写《葡萄牙国史》的建阳先生!”

    众人一下都来拜见,王文龙也一一见礼。

    赵子明排众而出,喜悦的上前自我介绍:“在下赵子明,本业是杭州丝商,久仰先生大名了。”

    “我在江南也多听赵海主的名字。”王文龙笑着说。

    场中除了钱谦益之外,最为人所瞩目的恐怕就当属杭州大海商赵子明了。

    提起明朝的对外贸易,很多人印象中往往只会提到福建,这主要是因为福建月港是隆庆以后惟一准许合法进行远洋贸易的中国港口,明人的相关记载也比较多。

    但其实此时江南的对外贸易规模一点也不比福建要小,不过这些贸易都是走私,自然没有留下太多各种记载,唯一可以看出端倪的就是明代的官方档案。

    比如万历三十八年到四十二年五年间,大明查了七起通藩大案,七起案子中的大走私商全都是在杭州采购商品。

    此时江浙对外走私的最大目的地是日本。

    这时期的日本已经有相当大规模的丝织业,但是养蚕业还十分落后,根本无法生产所用的生丝,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另外包括丝绸和药材等,在日本也是急缺。

    明代的江浙不断向日本输出生丝、丝绸药材等手工业以及农产品,而日本则向大明输回银和铜等矿产。

    如果以后世的眼光看来,大明是在进口矿物,出口有技术优势的农工业产品,进出口结构相当健康,朝廷怎么说都应该支持。

    可这年代的大明朝廷却不这么看。

    此时朝廷的管理能力实在低下,对于进出口贸易根本收不上税,同时大量出口商还给大明带来了治理上的困难,故而大明朝廷在对外出口上采取抵触的态度。

    加上大商人地主阶级自己有出海贸易的渠道,也希望朝廷不要开海,以打压其他小出口商。

    最终朝廷的政策制定下来,严禁对日开海,但江南与日本之间的海上贸易早已经进行了上千年,民众久而相习,好多沿海的工业就是为出口日本而准备的,朝廷再是禁止生意也的做。

    于是东南沿海大量的出口贸易因此也被逼迫成为了走私生意,说白了就是朝廷治理能力太弱带来的懒政。

    比如场中这赵子明,后来的浙江巡抚高举给他的评价是“杭之惯贩日本渠魁”。

    作为杭州对日本丝织品出口最大中转商,赵子明掌握着上百台织机,每年能向日本贩运上百船丝绸、运回上百船红铜和白银,这放在后世妥妥的知名企业家,说不定还能成为纳税大户。

    但在大明的治下赵子明却东躲西藏,做点丝织品出口却天天担心被抓砍脑袋,众人看他的眼神也如同看海盗差不多。

    大家见面问候之后,王文龙便在花厅中落座,许多人都来攀谈。

    一开始,商人们都围着王文龙询问欧洲情况,接着读书人过来,话题便转而聊到文学,什么唐宋八大家,前后七子,性灵派、吴山派,接着又扯到王文龙的《疗疴录》。

    李如松作为宴会主人见到王文龙的到来果然将宴会气氛推向热烈,十分满意。

    商人们大多插不上话,但都围在文人圈子身边,想要通过听这群名士们的讨论来沾些文气。

    钱谦益则滔滔不绝,文学是他熟悉的领域,对于当世的许多文人作品一一进行点评。

    赵子明也是能读书的,对诗文小说的讨论还听得懂一些,他对王文龙极为推崇,笑着说道:“我观当今小说,由俗入雅,前看《金瓶梅》《西游记》,这几年就看建阳先生的佳作,从《儒林外史》到《疗疴录》,建阳先生用笔写人无不另开一天地,足有承上启下之功。”

    王文龙连忙谦虚:“赵海主谬赞,我之作品何以能与《三国》《水浒》相提并论?”

    这时李如椿突然笑道:“说到建阳先生的作品,我前两日同兄长在句容看了建阳先生所办坤班所演的《西厢记》,做的实在是好,不想先生在戏曲之上也有这样才华。”

    “建阳先生还有戏班吗?以前却还没听过。”赵子明插话问。

    王文龙笑着解释:“那《西厢记》是苏州李实甫的本子,我无非是求来而已,可不是我的功劳。”

    赵子明夸道:“能够求来善本就是先生的慧眼了,我才知道建阳先生原来有个戏班,不知能否有幸请那班子来家中演出。”

    “这怎么话说?赵海主愿照顾我家生意,我求也求不来呢?”王文龙满脸笑容的道。

    他接着自卖自夸:“非是我夸耀,我那戏班的戏子、班头都是从马湘兰的兰社聘来,这班社的唱念作打具是一流,而且还是全由女子组成的坤班,请入后宅为家中女子演出也不违礼法。在商言商,我如今也正是要做这样生意,还请各位主顾多为照顾。”

    赵子明一下被王文龙这推荐的话语给逗笑,点头道:“建阳先生如此说,过两日我家家宴,就下帖子请建阳先生的坤班来唱。”

    “荣幸之至。”王文龙道。

    听着两人对话,众人脸上也露出笑容。

    历史上第一个将自己的家班带着到处演出的名士是几十年后的李渔,有了他的亲自推荐,他家中的班社大为成功。

    万历年间读书人在暗地里做生意的多了,但此时人的理念还没完全转变,大多数名士拉不下脸去推荐自家买卖。

    此时许多读书人暗地里做生意也没少挣钱,但他们往往还端着个大架子,让人觉得虚伪。

    众人见王文龙自卖自夸的推销自家班社,虽然觉得他有点显眼,却也是真性情,无人对此感到反感。

    赵子明真正在关心的其实是此时大明对外贸易的风向,见和王文龙把话题已然聊开,他突然问:“建阳先生能察世情,广通经济,不知对眼下开海之事如何看待?”

    王文龙笑问:“赵海汝是想知道对日贸易的政策走向了?”

    “先生知我心也。”赵子明说。

    “不容乐观。”王文龙回答。

    “如何个不容乐观?”赵子明追问。

    在场的虽有二十几个名士,但毕竟还是商人的聚会,王文龙说到此话题就见众人都注视过来,他分析说道:“我大明对日贸易的政策极受藩国情况影响,如今日本德川家康虽新建幕府,刚刚统一了日本大局,但日本国内诸藩还未完全服从,这场日本内战少说还要打上十几年。这十几年间日本国内诸藩的管理定然混乱,肯定有许多流亡倭寇来到我大名沿海抢劫,即使朝廷联络日本幕府,因为德川家康还未真正稳固权力,对于这些海外倭寇也无法处理。”

    “而以我大明官员的视角,朝中定然会因倭寇不靖对日本国进行制裁。我大明对日本的制裁方式无非就是海禁,所以我以为接下去十几年对日的海禁只怕都不可能松懈。”

    (本章完)


  (https://www.02shuwu.cc/3485_3485885/11110671.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