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侯门主母的日常修炼又走神了 > 第218章 种粮的也想掺和卖粮

第218章 种粮的也想掺和卖粮


这次地板价后,封地内再无更便宜的陈米流出,也不知是不是卖完了,容家终于喘了一口气。

  然而,稍有喘息,容家居然真的要求师家交新米。

  从来没有要过预付款的师家,提出要按原来报备的量,也就是容家要他们交粮的量和新米的中间价,交付粮价的三成作为预付款。这是按两家的总契来的。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容家已经拿不出来。

  僵持了两天,容家想办法筹钱,但最终因欠账太多,已无人愿意赊借,还是只得同意解契。

  容家原来想谋求一笔不菲的违约金,而且让师家低头,而今自己违约,却开始装傻。

  开始满城里传师家太过刻薄,对多年合作的米商痛下杀手,趁人之危,是小人行径。

  多年约定俗成的规矩,说不遵守就不遵守了。如此等等。

  听了这些闲言碎语,孙雁南心里冷笑:想一棒子打死我,还要怪我躲闪了。

  直接一纸诉状告容家违约不付违约金,据传容家账面上最后一点流动现银,也因此被查扣了,等着官司结束。

  同时,地板价买了陈米的米商开始售出自己买的便宜米。可能是因为这一批陈米是从广怀王的封地购入的,如今米商们都不知道上面对这批米的态度究竟如何。

  因此,这米商也打算走一个快入快销的路子,反正也是便宜买进的,售价并不高,也就加了个一成的利。

  这个卖价一打出来当然是无数老百姓去买这米,可容家看了这样的价心里却难免一哆嗦,如果按这个价卖出,他们家的米是亏钱的。

  商槐堂直到现在也未公布税率宣布征税,一是想看看广怀王封地内是否还有米粮流出来,  二是想让这些米商打一阵子价格战。

  如今轩辕昊也已经批复回来,以前怕米商打价格战,伤害了广大的粮农,如今新米有国家用保护价收购,已是皇令,不是他一郡小打小闹。

  就像最早一批米入怀仓的师家,如果此时新米还未卖出,米是这样的价格,肯定要急坏了。但现在也就看个热闹,心里不慌,所有他郡内种粮的都不慌。

  商槐堂故意晚几天颁布征税,也是想让他的老百姓再多买几天便宜米。

  这样喜悦而轻松的笑容啊,不少百姓原来打算买米的钱,现在挪出去大部分,买了糖,买了布,有些甚至带着全家下了馆子,哪怕只是一人吃了一碗牛肉米线,那也是以前不敢的奢侈。

  商槐堂心里难受,什么时候百姓可以一直吃上这么便宜的米,米多到吃饱再不是问题。

  他当这一地郡守,几乎大半的时间在全郡走访。象师家这样占了大片土地的粮农大户,目前看还是更有优势。因为单打独斗的小散农,在种田上往往付出更大,收益更少,日子更难。他这产粮大郡之所以是有名的米乡,一是天时地利,二就是人和了,有这些大户确实产量更高。

  比如用水灌溉田地,师老太太几乎为师家所有的田地解决了,师家掏钱修渠,建水车,打井,她家的地不愁用水。

  用水一旦发生争抢,因为都是她家的佃农农奴,她有绝对的权力解决争端,建立规矩和秩序,用水的效率也极高。

  还有农具和耕牛,师家也是保证的,铁器贵,散户哪有这么多合适的工具用。

  如果因为意外,比如抢收那几天人力不够,她手下的庄头、地头因为都要向师家交粮报总账,不可能让一大块地无人收,自己就会安排人力去帮着抢收。

  他上次暗暗走访时,就见到一户因为参加亲戚的喜宴,驴车翻车掉下堰沟,一家父子四人摔得断胳膊断腿的,眼看过几天就要抢收,一家子主劳力全都上不了,但因为是师家的佃农,庄头得知后很快安排得好好的。

  当然这一家好了,按庄头说的,得轮流去来帮忙的几家出力还工,也可以折粮抵。但总归这家子是不慌的。

  如果是普通散户,就得看平时在村里的人缘好不好,别人愿不愿意在累得人都脱相了的几天,还来帮你。那会子就是请短工也不一定请得到,费用也不少。而且这不是短期的,一家子要治胳膊治腿,至少三个月以上吧。

  遇上大灾,这些大农户手下的人也相对境遇最好。他郡内曾闹虫灾,粮食大面积减产,惨的地方甚至绝收,师家田地上的收成相对是最好的,虽然皇令减免税赋瑶役,但总还是有一些,那时边境打仗,也是没办法。

  师老太太作主掏钱,以钱抵役,又从别处买各种能买到的杂粮,她手下讨生活人只怕至少也有几万,大灾之后人口统计比对,全都活下来了。虽然面黄肌瘦,但连刚出生的婴儿都活下来了,几乎是一个奇迹。

  师老太太说,她的地不能没有人,有人就能再好起来,她就是见不得这些她熟悉的人没了,而且保他们也是保师家,没有人的地就荒了,所以没有那么了不起,婉拒了他的表彰。

  国家这么穷又有灾,那帮边境上的混蛋还来抢东西抢钱杀百姓,轩辕老头子在位时,我们打输过,没办法还赔过钱,轩辕昊继位后,咬牙供着打仗,辅国公真不是人啊,那是老百姓人命血汗堆出来的,好在最后那场决战打胜了,太平了这些年。现在的日子已经是以前不敢想的了。

  商槐堂也买了一碗米粉,一边吃一边看着喜滋滋买米的人,一边七想八想的,唉,税还得征。

  长期低于市场价是不行的,现在邻郡都有百姓闻风而动,驾着马车来平昌郡买米。广怀王封地外有大量米流入的一共有三个郡,情况都差不多。

  有一个郡因为自己不是产粮大郡,本就有缺口,米价没有掉得这么狠。

  他和另外两个郡守都知道必需得把税加上去,可又互相瞧着,能晚两天晚两天吧。

  轩辕昊肯定摔他的折子了,下回述职少不得挨骂,把全国搞乱了,这个米价等于全境帮你背着呢。那又如何呢,再晚两天,我的百姓还几乎背着要养小半个境呢,米从哪来的。

  想到这又心安理得的吃了一口米粉,谁不护着自己郡,贺兰成那小子去救个灾,还拐了人家几万人走了。

  但容家慌得不行,他家囤的米太多了,如果按这个市价得亏死。而且他家现在没有一点活钱,日常生活,下人们的月例银子,都靠各房拿体己先撑着。眼看就要卖房卖地来还债。

  孙雁南派人递了话,容家所有的粮,师家可以接手,按陈米的年限,三至三点五的价格,全部买下,一次性付款。

  师家也可以撤销违约的诉状,免了那笔巨额的违约金,但作为代价,容家最大的五个储粮仓,在郡首县和周边四县共九十三家米店从此易旗换主,成为师家的。容家保有余下的。

  孙雁南去找师老太太时说:“孙媳妇也想掺和掺和卖粮这一摊。”谁也没想到她一出手就要吞掉五个县。


  (https://www.02shuwu.cc/3437_3437099/1111093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huwu.cc。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huw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