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书屋 > 姜女贵不可言 > 第683章 自她而始

第683章 自她而始


  姜佛桑也能理解他们的选择。

  姜家这几年势头发展很好,裴遨上位以后清算了一批人也并未牵连到他们。倘或真能迎回少帝,姜家亦不会有何损失。

  虽说少帝十有八九做不了主,但不管少帝背后届时站的是哪一方势力,都是需要笼络人的,尤其京陵众世家。

  纵使有人起意想凭姜家威胁她,也要看威胁不威胁得了。他们可不是柏夫人。

  就是可怜了佛茵,一整晚强颜欢笑。

  她也是想亲人团聚的罢?只没想到换来的是一句“姜七娘早已不在人世。”

  姜佛桑试图安慰她,然而言语何其苍白?佛茵也不再是天真懵懂说什么信什么的年岁。

  “阿姊,你也不必哄我,我其实都明白。流落在外的女儿固然重要,又哪里有支撑门庭的子孙重要……罢了,原也没抱期望的。”

  姜佛桑听了这话,不免就想,若是祖公和父亲还活着,他们会作何选择?

  但正如她告诉洛下簌的,有些事,多思无益。

  遂嘱咐偃越,要他多开解开解佛茵。

  其实也用不着嘱咐,一整个晚宴偃越始终留意着,小心照拂着妻子的情绪,可谓体贴入微。

  “你叔父如此,”也怕女儿不好受,柏夫人皱着的眉心缓缓舒展开,“许有他的不得已处。凡事最忌孤注一掷,所谓狡兔三窟、四面撒网……”

  裴守谦的兄长最终同意他辞官赴南州,难说没有这方面的考量。

  “我懂。”姜佛桑笑了笑,“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尚且有北方。”

  不管是不是这样,总归姜六娘与姜七娘已是个死人了。

  活着的她与阿妙等于是被剔除了姜族。

  姜佛桑告诉柏夫人:“即位之后本当追尊祖公祖亲和父亲他们,我思想一番,决定等叔父他们到来之后再办此事较妥,现如今……索性成全叔父的良苦用心罢。”

  南州姜氏自她而始,也无不可。

  “阿母的尊号我却是想好了的。”还有邬夫人的,不过这个还要与萧元度再行商议。

  柏夫人拍了拍她的手,欣慰一笑:“阿母不要这个,能一家团聚就好。”

  她在乎的人都在身边,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姜佛桑顿了顿,道:“尚不能算一家团聚。还缺一个……”

  柏夫人疑惑:“缺谁?”

  姜佛桑眨了下眼:“阿母可曾听过彻侯邬钊?”

  柏夫人颔首:“踏上南州以后就听说了此人大名——”

  语声一顿,柏夫人会意过来,这彻侯想来和女儿……

  但,女儿是国君,王夫也未置,这彻侯算、算女婿么?

  姜佛桑忍笑,附到她耳边……

  惊讶声、感叹声、欢笑声,持续了许久许久。

  -

  人逢喜事精神爽,但这喜也不单止是亲人团聚的喜,还有沧州那边捷报连传的喜。

  沧州十五郡,已连下多郡。萧元度在信中言没有想象中推进得快,这个倒是可以理解。

  沧州的山形地势复杂不亚于南州,再有就是李泉带兵的能力远强于上一任刺史,更不逊于裴遨,不然当初也不会推他做沧州刺史。

  不过萧元度所谓的没有想象中推进的快也只是较他自己而言了,毕竟四月底才起的战事,目前总体形势明显向好。

  再有就是朝中。

  自与偃谓握手言和之后,姜佛桑做事顺了许多。

  除了支持大军作战,她的确是有许多事要做。

  笼统说来不过就是广纳贤才、整肃法纪,宰政公平、流放尸素,减轻赋税徭役、大力发展生产,并使士农工商四人有业……

  实际操作起来却要繁琐得多,也艰难的多。

  首先是改官制为五省六部制。

  在此之前,她先设立了三师、三公等荣誉虚衔,加封偃谓为太师。

  而后设立了五省,即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和内侍省。

  五省之中,只有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

  秘书省和内侍省,一个掌图书典籍,一个掌侍奉宫掖,负责的都是王室相关事宜,又因国君是女子,为了伺候方便,任职官员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女子。但因职任较轻,无多少实权,也无多少人在意。

  如此变革当然主要是为削权。

  五省内部官员人数较多,且官位等级较低,便不容易出现擅权之人;把原本集中于一个或几个官员手中的权利一分为五,由五个省的官员分别把持,这也避免了官员抱团,同时杜绝了某一个部门总揽朝政的隐患。

  撇开之个目的,实际运转起来以后,各省之间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也确实更为高效完善。

  六部的设立则将权责进一步明确到位,各部各有职能、分工精细,互不干涉却又分工协作,专业人做专业事——比如盐、铁、锦则均设专官负责。

  当然这一制度也有弊端,政令不够灵活、官员容易内斗……但现阶段这些还不算要紧,为打造一个精密且强大的国家机器,只能暂且忽视。

  官制既变,选官制度当然也要跟着变上一变。目前官吏的选拔全靠察举征辟,这既不符合姜佛桑所愿,亦不符合大宣所需。

  她先是宣布要大兴文治。在招选天下文学材智之士著书编书的同时,严命北部各地官吏,如发现有从中州避难而来的饱学之士必要予以资助和安置。

  跟着下令,凡大姓子弟仕进,必先经都监。

  接着设太学、置明师——太学馆即是安顺王劳民伤财于王城东南营建的新宫。

  各州也相继建立公学。全国学子,无论何身份,只要有才能,通过考核就能进入太学。

  若再通过太学的考核便可被委任官职。得甲等者可直接在朝廷任“郎官”,得乙等则可获得补吏的身份,然后分配至地方任职。

  此举引发了轩然热议。

  豪富子弟通过私学才能习得的知识,而今连平民百姓也能学了?

  姜佛桑不顾众议坚持推行——中州之鉴在前,门阀通过垄断知识进而垄断入仕通道的事决不能在南州上演。

  朝臣随即从尚书令商泉陵处了解到,即便设立太学,每年能得甲者也没有几人。

  而且凡太学出身的郎官,不仅要参加郎署的考核,另外还加设了一道殿试。殿试由国君亲自出题主持,军政时事、天文地理、海事国防,无所不包……想来能顺利通过者更是寥寥。

  是以选拔出的学子,大多数都是作为地方官的掾属,在地方上有了一定的政绩后才能获得升迁的机会。升迁之路要经长官察选,而后同样要经郎署考核和殿试……亦不容易。

  反对之声也便小了下去。


  (https://www.02sw.net/0_90/100181134.html)


1秒记住02书屋:www.02s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02sw.net